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游擊抗日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軒慶平先生,民國二十九年參加抗戰游擊隊,來臺轉任鳳林榮院工友,四十八年考上花蓮師範學校,畢業後轉任教職,至七十二年退休。
 
民國二十六年爆發七七盧溝橋事變,至次年夏天,河南的太康縣就淪陷了!國軍為防止日軍進逼豫西,炸開黃河堤防阻擋日軍,我們板橋鄉軒堂村也被淹了多年。
當年我十二歲,剛從軒堂國民學校畢業,親見日軍姦淫擄掠,越發激起我仇日恨日的情緒,遂在二十九年志願參加挺進軍豫東第一縱隊,成為抗戰游擊隊二等兵。我分配到一支隊三大隊九中隊,縱隊司令為韋孝儒專員,支隊長兼縱隊副司令為侯象麟少將,大隊長為北大畢業的馬振亞,中隊長為開封師範畢業的馬振華。
游擊隊在淪陷區的杞縣、通許等地區活動,採「敵住我擾」、「敵多我跑」及「敵少我打」戰術;敵少時就以「口袋戰術」,將日軍引入陣中,再合圍消滅之。
游擊隊員不穿軍服,服裝和一般百姓無異。我們三大隊根據地,在太康縣黃汎區的芝麻漥、黃水莊一帶,常利用夜暗乘船到杞縣以南打游擊,登陸後即夜行軍至目標區。每次出勤二至三個月,白天借住在村莊內,四周有衛兵看守,需管制村民進出,但村民和游擊隊員親如家人,都相當合作。游擊隊員飲食,皆由村中保甲長,按村民貧富情況,分配供應游擊隊。
游擊隊的武器,大都是從自家拿出來的雜牌槍,步槍有「湖北條」、「鞏縣造」、「套筒子」、「捷克式」及「十指連」等廠牌;鞏縣位在河南省,位於臺北三張犁的前聯勤第四兵工廠,就是河南遷來的。手槍則有德國製造的「二把盒子」及「三把盒子」。
民國三十一年秋,游擊隊改隸第二支隊四大隊,大隊長為安徽人江子俠。十、十一中隊隨大隊部駐紮在太康北面的「閘上寨」內,又稱「萬家嶺」,當時我在十中隊擔任第九班中士班長;十二中隊則駐守東面一村莊為側翼。某日上午,杞縣城內日軍,企圖南下攻擊我軍,大隊長當下決心和日軍決戰。幸好,寨內增加了一特務中隊,隊長楊石孫有挺捷克式輕機槍,彈匣可裝二十五發子彈。對敵射擊時,射手不斷變換陣地以欺敵,一方面自保,一方面藉以防止日軍進逼。
「闡上寨」內的工事,分上、下兩層,寨的外圍有一道很深的壕溝,溝內有水,日軍若進攻至深溝前,用手槍即可射到。
江大隊長派傳令兵騎馬出東門二十華里外,請二大隊童傅喜大隊長帶領三個中隊,各攜三挺輕機槍,由東向西進攻日軍;四大隊另派加強班,出西門向北掩護二大隊。
日軍一看情況有變,火速逃返杞縣,步兵追不上,硬是給日軍逃脫了。他們帶走了陣亡日軍遺體,卻不帶走三八式步槍等武器,我們游擊隊雖有些傷亡,但虜獲步槍六十餘支,贏得光榮勝利。
後來防守黃河的十二軍調走後,新黃汎區的防線由我們游擊隊接任,防區自河南尉氏縣的白潭鎮,經夫口縣、西華縣至周口市一帶,日軍對我們都無可奈何,後來日軍也只能由老黃河進攻豫西。
當年日軍只要佔領國軍或游擊隊駐防過的區域,就將房屋燒光,大肆姦淫、搜刮、殺戮,惡劣行徑,令人不齒。直到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全國軍民終於打落了太陽旗。
至今,七七對日抗戰已七十七週年,當年參加抗戰的情景,仍歷歷在目,祈願世間不再有戰爭,大家都能過著和平幸福的日子。
(點閱次數:947)